躲在潮間帶洞穴中露出長長的棘刺,在光線充足照射下,身上的棘刺會散發出墨綠色的光。   看到這種景象總是會讓人想蹲下來靜靜的欣賞。


這美麗的長刺如同像是被墨綠光給包覆住的海膽叫做: 口鰓海膽 或 粗刺海膽。

一連清明假期潮間帶上總是擠滿人潮前來探索觀察生物之美,很慶幸的保育觀念已經在當地引起相當的共鳴。


每當帶領旅客前往介紹潮間帶生物解說前,必先前往各海域的潮間帶觀察那裡的人潮最多或較少,為讓百般抽出空檔前來當地旅遊的旅客們能有較完善的生物介紹過程,除限定的人數外,當然就是帶領至人潮較少的潮間帶,否則人擠人也只有人看人而已。

就因為常前往較人少的海域 所以時常會遇見一些不守遊戲規則的份子躲在暗處裡違規。



把海膽從洞穴中狠狠挖起後、再從海膽的口面開始用事先準備好的銳器進行海膽的開刀手術。


挖開海膽的口面,擴大面積後再以湯匙行沙西米美味。


真的有那麼好吃嗎?

吃完後都會有三種答案:一、不好吃。  二、還好。 三、太鹹。  

因為吃的是海膽的生殖腺,也是海膽本身腥味最重的一個部位,如果沒有其他的配食材料口感當然會太鹹。


一般在海產店所吃到的海膽沙西米是養殖場所孵育出來的海膽,口鰓海膽較早則是被拿來搭配熱炒食用,海膽炒飯或海膽炒麵莫過於該主角
其口味雖然吃起來不同於野生的海膽較有口感,但也只有美食達人能領會出差別。

說實在的:人來人往用腳步行在潮間帶上,腳和身上所塗抹的防曬油、隔離霜或其他塗抹的化學物劑早已隨海水潮流混濁在一起了,生長在潮間帶海水裡的海膽也在這時候被這些化學物劑附著於棘刺和骨板之間。除前所述會間接影響到啃食野生海膽的食用者外,連陸域上所排放的廢水也或多或少都會產生病菌,經過這些過程的野生海膽還敢嚐試嗎?  真不知道是在用嘴巴品嚐海膽的美味還是無知者在用自己的身體挑戰海膽身上的寄生蟲。




在國外會直接將海膽剝開來食用的只有海獺這種天生不怕海膽棘刺的動物能辦到,而那些不怕被海膽刺傷的違規者我們應賦予他們一個精神,我們就
稱之為:〈海獺精神〉。

這會讓人聯想到他們變成一隻全身佈滿毛茸茸會游泳的海獺雙手捧著一粒海膽正在啃食,吃完後再隨地亂丟,接著開始表演躺在水面上用力拍手的絕活。


我在潮間帶上撿到被啃食過後亂丟的海膽,這裡有海獺。



..........................................................................................................................................................................................


色彩繽紛的梅式長海膽



有時候在潮間帶上行走會發現幾粒顏色不同落單於洞穴外的梅式長海膽,當下我們可以將他們集中,再用相機拍攝起來,所顯現出來的是生物身上鮮豔色彩的強烈對比,何須一定要帶走呢!?   能透過相機鏡頭捕抓個好角度、拍幾張漂亮的照片來和親朋好友分享手法則是更高明。


會連梅式長海膽也拿來用嘴嚐試的肯定是外咖不懂海膽的無知者,若以等級來區分:梅式長海膽的口感就排名於最後了。

梅式長海膽食用法也是和口鰓海膽一樣可用做炒飯和炒麵的搭配食材,聽說海產店業者會因口鰓海膽價較高,將口鰓海膽大過於梅式長海膽的份量比例來混搭烹煮。


被啃食過的梅式長海膽隨意丟棄在潮間帶上連體內的牙齒都裸露出來。


這兩種海膽也常被挖掘起來逐粒浸泡在漂白水裡,約一段時間後海膽身上的棘刺和顏色會自然脫落,再將海膽從漂白水裡取出後剩下潔白的骨板,清洗後製成手工藝品 裝飾或販售。


海膽大多以藻類為主食,如果在不適當的清況下大肆捕獲海膽那事後所衍生出來的是藻類長的特別多,藻類長的特別多會覆蓋整個珊瑚礁岩,珊瑚一但沒辦法透過光線行光合作用就會慢慢的開始產生白化了。



用手把被啃食過後隨意丟棄的梅式長海膽撿起來放在手中時,海膽的棘刺還在蠕動著,像是在做最後的垂死掙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琉球。 漁埕 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